2.鬅鬙:ㄆㄥˊ ㄙㄥ頭髮散亂的樣子。
3.魚腥:魚的腥臭氣味或代指魚。
4.青錢:古時以銅、鉛、錫合製而成的錢。後泛指金錢。
5.紅芋ㄩˋ:依作者註,紅芋當指「地瓜」。以「紅」與「青」對仗。
6.辟穀:一種道術。指不吃五穀以求成仙。如:辟穀絕粒。辟:音ㄆㄧˋ作者還在末句開了一個小玩笑,好像大家都是要學道成仙,不食五穀是為了要求得長生,實際上是顯現當地百姓的生活很清苦。
【作者】
陳廷憲生卒年不詳,清嘉慶八年至十年間(1803~1805)任澎湖海防通判,以能詩稱,詩作〈澎湖雜詠二十首--澎湖雜詩〉,而周凱和之 。
別駕:職官名。漢制,為州刺史的佐官。因隨刺史巡行視察時,另乘車駕,故稱為「別駕」。隋、唐曾改稱為「長史」。後又復原名。
周凱,字仲禮,號芸皋,又號撈蝦齋,別署內自訟齋。浙江富陽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日本學者尾崎古村所著《清朝時代之台灣》一書,曾說:「臺灣流寓名士,於文余推周凱,詩推楊雪滄,書推呂西村,畫推謝琯樵。」
台灣古典文學在道光至光緒時期的宦遊文士詩作,以周凱等為代表。
周凱於道光年間任台灣府學訓導,著有《海音詩》,以七言律詩描寫臺灣的風土、產業、特殊花草等,且於每一首詩都有詳細的說明,具有文學、歷史的雙料價值。
據《台灣文獻叢刊》第115種《澎湖續編》周凱序:「道光十二年春,余奉檄賑卹澎湖,余於撫卹之餘,既就見聞賦為歌詩。」可見此詩為作者在澎湖所作。
1832年澎湖大饑,周凱奉檄查賑,一路勘災召父老垂詢疾苦,立時散賑,不假吏役。又聞商船失事,漁人每乘危強奪,亟設法禁之。
時有廩生蔡廷蘭 (註)呈詩〈請急賑歌〉,請其解澎湖燃眉之急,周凱擊節稱賞。
實際參與採輯資料的蔡廷蘭,向周凱呈上文稿,才正式將《澎湖紀略續編》該志付梓。
道光時,署分巡臺灣兵備道。後再至臺,次年卒於官,得年59歲。
主修《廈門志》及《金門志》。著有《內自訟齋詩文鈔》。林樹梅、呂世宜為其門生。
====
另:
海南雜著 / 清.蔡廷蘭撰
本書凡三篇,一曰「滄溟紀險」,敘遭風歷險十晝夜抵越南之情景;一曰「炎荒紀程」,按日記在越及歸途之經過;又一曰「 越南紀略」,述越南史事並及其典章服物,風土人情。
廷蘭字香祖,號秋園,臺灣澎湖人。年十三入泮,嗣食餼。清道光十二年,澎湖饑,興泉永道周凱勘賑,上「請急賑歌」以進。十五年秋,赴省試報罷,由廈渡澎,遭風飄至越南,次年初夏,由陸返閩。因成「海南雜著」三篇,著其見聞。 後領鄉薦,登進士,澎湖科甲自此始。出為峽江知縣,歷官至同知。
◎參考資料
.臺灣古典文學:清領時期 (990125)
.臺灣大百科全書:周凱 (990216)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 (99051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990125)
.儒學在臺灣的移植與發展:從明鄭至日據時代 (9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