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學習教材(一):臺南
.西元1684年,清朝攻取臺灣,明鄭滅亡。稍後在臺南設臺灣府,在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臺北之前,臺南一直是全臺首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
.清取臺灣後,曾頒布渡臺禁令,僅准漳泉地區做有限度的移民。後,渡臺禁令已形同虛文,於是大量漢移民湧入,臺南市亦由原漢混居漸漸成為漢人城市,原住民不是漢化就是遷居他處。
.乾嘉年間,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的興起、壯大,為臺南之黃金時期。
.台南是台灣最早出現「郊」組織的都市。「郊」指的就是以前商行的工會組織,類似今日的商業同業工會,掌控著台灣經濟貿易的動脈。
.清代後期起,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內海」,因發生大風雨,大量河沙注入臺江內海,千里汪洋盡成海埔新生地。臺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港口消失,使臺南漸失海運地位。
.光緒元年(1875年)在北部增置臺北府,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失去全臺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
◎延伸學習教材(二):稻子
.台灣因處亞熱帶,農作物一年可二穫,「立冬」是指二期農作收穫的季節,南部約農曆十月,中北部則為十月中旬到十一月。(註:立冬:國曆11月7或8日)
.稻之生育期為3-6個月。
熱帶地區年可三熟。如:菲律賓。
亞熱帶地區年可二熟。如:台灣。
溫帶地區年僅一熟。如:日,韓。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chhek-á)無青菜:
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延伸學習教材(三):布穀
.布穀鳥總是在春天出現,春天也是農夫播種的季節,所以人們就會認為布穀鳥是催耕鳥,聽見布穀鳥的叫聲,就像在催促農夫們要早點耕作。
.布穀有許多異名,大抵與農耕有關,亦因時地之互異,雅俗之不同,以及聲音之轉變,在史料中見三十餘個名稱,惟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其鳴聲。世界各國所用名稱,亦類似,大都以鳴聲為名。
.布穀鳥,又叫大杜鵑:(有鳥鳴聲與各式杜鵑) (990211)
.布穀,古名鳲鳩(ㄕ ㄐㄧㄡ),屬杜鵑科。台灣鳥類名錄(1969),稱布穀為“杜鵑”,乃由英名Cuckoo而來的外來名。全長35公分。羽毛色紋幾乎和杜鵑相同。
.
.崇明鳥類國庫:大杜鵑:成鳥 (990211)
.
.崇明鳥類國庫:大杜鵑:幼鳥 (990211)
.分布於西伯利亞西部至堪察加、中國東北,中央亞細亞至喜馬拉雅山區以及東北亞,冬季南遷移棲至非洲東部、阿拉伯、印度、華南以及馬來群島,及緬甸、印度。亦偶而出現於歐洲南部。在台灣為偶而出現之迷鳥。
.
.布穀為候鳥,且具有高超擬態,昔其遷徒遂被誤解為化生,則布穀化為鷹,或鷹化為布穀,見於諸舊籍記載。
.多單獨或成對,偶見三隻一起追逐的爭偶現象,未見集群。飛翔時翅膀振動幅度較大,迅速而無聲音。鳴叫聲宏亮,很遠便能聽到〝布穀──布穀──〞的粗獷聲音。
.繁殖期自己不做巢,把卵巢於其他小鳥巢中,由其代孵代育。棲坐於同一樹梢觀察其領域或附近可以托卵小鳥的行動。以伺其隙產卵。
.在5~8月整個繁殖期間,產12~15個卵,1巢托1個,故必須尋找此數量的鳥巢。.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線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
.取食鳞翅目(包括各種蝴蝶和蛾類)幼蟲、甲蟲、蜘蛛、螺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 .
◎另類延伸:
蝶和蛾的不同:以下提供一些方法來區分蝶和蛾,不過也有例外:
1.蝶類的觸角呈棒狀,蛾類觸角變化較多而呈羽毛狀、梳子狀或線狀。
2.大部份的蛾類出現在晚上。
3.蛾類休息時,翅膀通常張開平放;蝶類休息時翅膀則通常合起。(夜晚蝶類睡覺時翅膀則是平放的)。
4.蛾類通常較胖,蝶類通常較瘦。
5.蛾類幼蟲在將進入蛹期時,通常會吐絲作繭;蝶類通常不吐絲作繭。
.
◎參考資料
Ø台灣古典詩析賞 / 陳春城編著.—初版.—高雄市:河畔, 民93.
Ø全臺詩作者資料 (990209).
Ø臺灣鄉土鳥誌 (990209)Ø雲林縣斗六市公所 (990202)
.
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義工室:電子報http://enews.nmns.edu.tw/epaper/ep_prev.asp?eh_no=0512310001&epaperno=0006 (990219)
.
Ø維基百科:臺南歷史 (990219)
.
Ø維基百科:杜鵑科 (990211)
.
Ø維基百科:鱗翅目 (990529)
.
Ø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廟口風雲錄 (990211)
.
Ø府城三郊 (990219)
.
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休閒與生活 (99021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