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網溪泛月 / 楊仲佐

    好長一段時間,終日碌碌,未再接觸臺灣竹枝詞久矣。偶遇機緣,見此詩作,驚喜之餘,摘錄於此。

====

網溪泛月 / 楊仲佐
向晚1臨溪一撫膺2水天月色共清澄
近樹連村屋可數,短繩繫岸舟堪乘。
網溪居愛網溪水,蟾峰3突兀當前起
舉杯邀月面蟾峰,長空無雲碧千里。
扁舟放乎隨溪流,溪上冷冷風欲秋。
明月無心偏照我,我與溪月共悠悠。
悠悠此意寄溪水,人生長見月光不4
月光今古長如是,人生百年安5所致
共欣身健月當頭,況值心中無個事。

【注釋】
1.向晚:傍晚。
2.撫膺:用手輕拍胸口,有「撫膺長嘆」之意,詩末數句可見其月夜賞景之後的感慨之情。
3.蟾峰:蟾蜍山,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與大安區交界處,海拔128公尺。
4.不:音ㄈㄡˇ,同「否」。
5.安:如何、什麼。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網溪詩文集》。
「網溪」其實便是新店溪,大正8年(1919)楊仲佐在今中和市中正橋附近的網溪里興築別墅,因該地原名「網尾寮」,故以「網溪」為名。
當時河岸寬闊,水流平緩,夜晚在此泛舟,景致優美,氣氛迷人,「網溪泛月」因此成為「中和八景」之一。
然而戰後因當局對於環保不夠重視,溪水日受污染,且於民國52年(1963)築起水泥堤防,將網溪別墅隔絕在外,網溪勝景終於成為絕響,後來又因道路拓寬等因素,原本佔地廣達5000坪的別墅,至今只剩下600坪左右。
楊仲佐哲嗣楊三郎為著名畫家,別墅中仍保留其畫室原貌,現為臺北縣縣定古蹟。
【作者】
楊仲佐(1876-1968),字嘯霞,號網溪,淡水縣擺接堡中和庄(今臺北縣中和市)人,天資聰穎,早年即有詩名。
乙未改隸之後,為公學校教員,後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林本源第三房支配人以及臺灣製酒株式會社社長,期間曾於明治44年(1911)與黃玉階等共組「斷髮不改裝會」。
大正9年(1920)實施菸酒專賣制度的同時,被指定為酒類賣捌人(即經銷商),並在海山郡中和網溪營建別墅,日以吟詩賞花為樂,亦為「瀛社」社員。每至花季,往往邀集各方好友來此飲酒雅集,而〈網溪觀菊〉也成為許多詩人都曾吟詠的主題。
終戰之後,在民國47年(1958)曾倡議設立永和鎮,因眾望所歸,以八十四高齡出任首任鎮長。
其詩風頗近於陶淵明與白居易,著有《網溪詩文集》,龍文出版社於民國98年(2009)覆刻出版。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續探臺灣推理小說創作發展與出版概況

壹、臺灣推理小說創作發展概況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立了「相信台灣,堅持本格」的部落格,不定期發表推理小說和推理電影的相關心得。2012年10月始在紀州庵舉辦第一期「推理創作課程」,期培養更多的有心人士共同參與推理小說的創作與分享。


        國立台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台北醫學大學推理研究社,中國醫藥大學推理研究社,國立中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推理同好會於2005年的「推理聯合暑訓活動」中,為鼓勵參與暑訓的學員積極創作推理小說,亦舉辦「第一屆台灣校際推理聯盟徵文獎」。

        又於2007年、2012年,舉辦第二屆、第三屆徵文獎,並將各篇優秀得獎作品結集成冊,期能提升大學推理社團閱讀與創作風氣,並藉由作品發表,使創作者、評論者及讀者能得以互相交流,促使各大學推研社,能邀請更多成員參與創作與閱讀。

五所大學不但成立「臺灣校際推理社團聯盟」,時常多有互動,並成立NTUMystery《謎思推理報》網站,創刊號於2006年9月發刊,報導內容有活動紀實、新聞、講座及新書介紹,並有推理專欄、浮動單元、公告等,是一份內容豐富的電子報,協助推廣推理活動,佈達活動訊息。

貳、臺灣推理小說出版概況

        1990年代初期,受「著作權法」的影響,臺灣出版界受到不小的衝擊,因為當初這些出版社都未經版權授權,所以面臨了來源斷炊的窘境,也就是當時各出版社出的書都算絕版,無法再私自翻譯出版外國推理小說。


        1990年代末期,日系推理小說在台灣的出版市場,僅存獨步和皇冠兩家出版社。

        20與21世紀交接之際,當時以推理小說為主要商品的大公司有臉譜和遠流兩家出版社。臉譜出版社成立於1998年,以引薦歐美作家為出版方針。

        在2004年5月,遠流又推出「推理之后」作家克莉絲蒂,完整而齊全的長篇推理小說《克莉絲蒂推理全集》80冊,是為當年度出版盛事。

        續於2010年整理出版《克莉絲蒂120誕辰紀念版.全球暢銷 TOP12》,精挑12本克莉絲蒂最受歡迎的精采極品,在全球銷售成績排行前12名的小說,改換新裝,邀請多位名家達人撰文,引領讀者欣賞克莉絲蒂的迷人世界。

        2001年底,小知堂文化率先以〈黑色書房〉書系進入市場,打頭陣的是祖師爺級的《愛倫坡恐怖小說集》。自2004年8月至2006年10月,出版了台灣推理小說Mystery Eye書系,讓台灣的創作新秀能有發表本土推理小說的園地。

        2006年,臉譜出版社取得全球推理雜誌領導品牌《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授權繁體中文版,出版華文世界第一本專業推理季刊《Mystery 臉譜推理季刊》,冬陽(許鈺祥)為主編,雜誌型態,引進相當即時的歐美推理訊息,及當今最新短篇推理創作、論述,有系統譯介精采、古典的大師名作。

        內容大半是短篇或中篇的推理作品,是解謎、犯罪、懸疑、驚悚、幽默短篇大集合,邀請華文寫作名家談推理閱讀,並提供優秀華文作家作品發表園地。收錄有作家專訪,亦有本土推理小說的刊載。有傅博先生談論日本「新本格」推理小說的文章。第一期主題為「艾勒里‧昆恩百年誕辰專輯」。第二期主題為「福爾摩斯誕生一百二十週年專輯」。

        可惜只出了二期,便無限期停刊了。

        2008年,臉譜出版社沿襲並拓展M & C的意義與精神:推理與犯罪小說(Mystery & Crime),大師與經典之作(Master & Classic),以「推理大師經典名作選」的形式,持續引介推理世界中了不起的偵探推理作家,重新編選值得一讀再讀的雋永之作。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將「人狼城文學獎」、「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得獎作品結集成冊,出版《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傑作選》,同時也出版會訊,除了紀錄協會相關的事件與活動,2012年的會訊還收錄了第二屆會內賽的四篇作品。




參、簡介推理小說創作、出版相關的重要人物
在臺灣推理小說創作發展與出版的過程,雖說是結集眾人之力,其中重要的靈魂人物在關鍵的地方使力,可以說是開創推理出版與閱讀人口的重要功臣。今列舉一二略述於下:

    推理小說的推手前輩傅博,在日本創辦《幻影城》推理雜誌,推動日本推理小說發展,撰寫相關的文化、文學、評論或介紹,引介了無數日推理小說家及其作品進入台灣,在台灣的推理小説界可以說有著橫跨世代之影響力。而他用本土語言演講,是堅持,也是風格特色。

    林佛兒是台灣第一個引進日本推理大師松本清張作品的人,本身是推理作家。在臺灣推理出版史上,是個重量級的人物,被譽為「台灣推理小說第一人」。他不僅寫推理小說,創辦《推理雜誌》,提供資訊、小說來源的載體。在荒蕪的年代,本土的第一本創作的長篇推理小說,首推他的作品:《美人捲珠簾》,是一本廣義的社會派作品。

    景翔的推理小說譯作等身,曾參與《推理》雜誌的創刊、擔任編輯顧問,並為《推理》雜誌撰寫「推理錄影帶選介」及「推理小說大家看」專欄。

    詹宏志為書親撰導讀,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會先知道這個小說的歷史地位以及重要性,藉以提高小說本身的價值,這也成為日後推理小說的固定出版必然有的形式。這套叢書創造出新的推理小說市場,提升了翻譯推理小說的品質,有很大的正面意義。

    黃羅,在出版界十餘載,從事過推理小說的行銷、編輯、翻譯、選書、評論,以及撰文導讀等工作,幫【謀殺專門店101推理經典】寫了後十本的導讀。

    冬陽,是個極度的推理小說迷,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在出版界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不定期在相關出版品及電子刊物上,發表推理小說導讀、解說或報導文章,。

    其他如新生代推理小說創作家,在推動創新與本土化的功能上,有其重要的影響力:

既晴,恐怖及推理小說作家及評論家,是第四屆「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首獎得主,在本土推理小說中,建立少見的系列偵探角色。曾擔任「人狼城推理文學獎」、「浮文誌新人獎」、「中國華文推理大獎賽」評選評審委員。

呂仁,推理小說作家、推理評論家。

林斯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是台灣新生代的代表性推理作家之一,少數仍堅持本格推理創作的作者。現為業餘推理作家,已出版多部長短篇推理小說,並不定時為出版社、雜誌社撰寫推理雜文。

寵物先生,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會員。台灣推理作家及評論家,曾以〈犯罪紅線〉獲第五屆人狼城推理文學獎首獎。平常積極推動推理相關活動與創作,並為推理小說書寫導讀。

藍霄,推理小說作家、推理評論家。短篇小說〈醫院殺人〉曾獲第二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第三名;而〈自殺的屍體〉更被推理雜誌讀者票選為當年推理雜誌刊載所有華文短篇推理小說的第一名。

陳嘉振,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台灣本土推理作家。《設計殺人》入圍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電影劇本《雙重對決》獲【99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佳作。以〈兇手.巴萊〉獲第十四屆南投縣玉山文學獎短篇小說類佳作。

肆、結語

臺灣推理文學,受中國晚清公案小說、日本推理小說風格影響,再受到歐美推理小說的吹襲,而後,逐漸發展出我們自己本土創作的成果。這一段段進程,都呈現在出版現象中。除了可以看見推理小說在臺灣的創作發展、閱讀人口與市場,更可藉著出版史,看見推理小說在臺灣如何的發芽、生根、成長,如何的從無到有,從一隅到佔有一席之地。


1994年遠流出版陳舜臣的推理系列,讓愛好推理小說的大眾認識這位融合多重歷史文化,精通五國語言的陳舜臣。陳舜臣以推理小說成名,在日本文壇,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大師人物,以中國人思維和日本文學薰陶的背景,使作品有別於一般中日作家。是在寫這篇報告的新發現與認識,原來,我們臺灣早有如此優秀的前輩在創作歷史推理小說。

臺北醫學院推理小說研究社於2006年,拍攝冷言先生原著的《偷臉》短片電影,由知名推理作家既晴先生執導,是台灣推理作品影像化的先鋒。把平面文字化為有形影像的作品,是推理小說創作向外拓展空間的另一進步。

2012年,金車教育基金會舉辦八場「金車推理講堂」,推廣推理閱讀,不遺餘力,讓更多的大眾認識與接觸推理文學;又將舉辦〈2013「< 秒針」推理微電影獎〉,其用意也是希望能將推理小說形象化,發展另一個不同的藝術空間。

各大學社團的推研社成立,對推理小說的創作、發展與出版,無疑是注入新血與動力,是促進、推動對臺灣推理文學研究與探索的一股助力。其中,臺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招收的對象,更開放給喜好推理小說的社會大眾,在推廣、凝聚與創新,都有不錯的成績。

在每個創作與出版階段,或每個重要推手背後,都尚有更多的歷史與背景,值得日後我們做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如:1909年李逸濤撰寫的《恨海》;日治時代的許丙丁《實話探偵秘帖》;牛哥的「仇奕森探案」;楊念慈的《廢園舊事》;傅博的《幻影城》等,相信都有豐富的資料待我們去發掘與深究。

參考資料: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初探台灣推理小說創作發展與出版概況


據呂淳鈺,〈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2004年的研究,此篇為目前可考的台灣第一篇推理小說創作,始自明治31(1898)1月至4月,前後共達五十回,53篇。(第五十回分做「完--上、中、中、下」四篇)



壹、何謂推理小說

    早期的推理小說,稱做「偵探小說」,以偵探事件為題材,描寫案件發生的經過和破案過程的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推理小說」是二次大戰後才發明的文學名詞,社會派盛行之後,才被普遍使用。

    推理小說之所以迷人,在於故事情節當中有「謎」,除了要有生動的文筆鋪陳敘事外,通常於開端顯現出複雜難解的謎題,利用懸疑佈局與敘述手法,接著由主角(通常是偵探或業餘偵探),利用敏銳的觀察、理性的分析線索和證據來解決事件。

    而後,許多線索的出現與受挫,環環相扣,角色的發展等故事輪廓,讓讀者在閱讀時,彷彿身歷其中,能運用其思考邏輯與想像空間,跟著疑雲密佈、撲朔迷離、錯綜複雜的劇情,利用同理心去推理他人的想法,用敏銳的觸覺去發現、感應、探究箇中奧祕,而完成緊張、鬥智、欲罷不能的過程。

    有如經歷一場智力猜謎測驗,讓讀者手不釋卷的去破解謎團、追緝真凶、找出寶物、解開奇異事件等,最後則有合乎邏輯、推理,又出人意表、豁然開朗的結局,使讀者從中獲得與故事中主角同步接受挑戰、成功破案的成就感與樂趣,甚至又留下另一謎團待解,再度使讀者與小說相連而不可分離。

    大眾印象中的「推理」小說,按字面意思的理解,指的是一定要有推理成份的小說,以偵查、合乎邏輯或科學印證的推理過程為主。廣義而言,舉凡警察辦案小說、法醫破案小說、間諜小說、犯罪小說等,甚至中國古代各種公案小說,部分的恐怖、驚悚小說,應都可算是「推理」小說。



貳、台灣推理小說創作發展

    台灣推理小說的發展進程,應可粗分為三階段,分別為「日治時期的本格輸入」、「80年代:以《推理》雜誌為中心」與「90年代晚期以後的網路世代」。

    台灣推理小說的出現,據呂淳鈺(2004)之研究,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1898年於《臺灣新報》上連載的〈艋舺謀殺事件〉小說,為目前可考的台灣第一篇推理創作,始自明治31年(1898年)1月至4月,前後共達五十回,53篇。

    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受日人以紀實為訴求「偵探實錄」的影響,引發在台日人書寫風潮,獨立創作了許多傑出的作品,沿襲歐美古典推理的法則,不僅創造出智慧過人的偵探,更在小說中呈現解決犯罪線索等相關問題的理性偵察,讓小說走向「邏輯推論的小說」,深深影響當時臺灣古典文人的推理小說創作。如:1943年,許丙丁以服務於警界時的經驗與傳聞展開創作,將轟動一時的案件以日文寫成《實話探偵秘帖》,為日治時期少見的台人偵探實錄類型創作。

    日治時期偵探小說刊載場域,並沒有在臺灣發行的專門刊物,而多刊載於綜合型報刊、娛樂型與機關型報刊,如:《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警察時報》、《三六九小報》等。

    台灣本土推理小說的創作風格因於地理位置的接近、歷史淵源的交叉重疊以及文化薰染的世代傳承性,深受日本推理小說的影響,分別在日治時期、1980年代及2000年以後,接受日本當時暢銷小說作家的薰陶,出現「傳統解謎」、「社會關懷」、「本格創新」等不同階段的創作風格。

    早期臺灣,受傳統中國公案小說的文類影響,又受古典中文翻譯的歐美推理小說引進的衝擊,許多作家開始進行仿作與擬作。

    目前已知最早的古典中文推理小說出版,應為1909年李逸濤撰寫的《恨海》,爾後也有作者陸續在報紙創作連載的推理小說。

    到了二次大戰之後,推理小說隨著臺灣政治體制的改變而式微,尤其在50到70年代,國家文藝政策的推行,使得在日治時期已初具規模的大眾文學發展因此中斷。雖然仍可以從少數的創作者的作品中,看到與推理小說相似的部分,如李費蒙(牛哥)1953年的「仇奕森探案」系列,楊念慈1962年由文壇社印行的《廢園舊事》,但未能形成推理小說的書寫風潮。

    直到70年代中期以後,林佛兒成立林白出版社,出版一系列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才又重新啟動了「推理小說」的概念,而被讀者所接受與認識。

    為了鼓勵本土推理小說,林佛兒在1988年起舉辦了四屆「林佛兒推理文學獎」,該獎項培育出余心樂、藍霄等優秀作家,林佛兒可謂是推理小說發展的重要推手。

    台灣推理小說在經過摸索與沉寂的階段後,在九○年代後期快速發展,並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家與作品。中國時報在1998年舉辦第三屆百萬小說獎,並將主題訂為「推理」,便刺激並引發許多創作者的能量,產出許多參賽的作品。

    推理作家余心樂於1987年9月號《推理》雜誌上開始連載發表〈推理(偵探)文學面面觀〉,是第一個有系統展現「推理小說史」的專欄,針對推理小說發展史進行論述,並廣泛介紹海外推理文學,同時還強調即時性與多元性,可說是不可多得的資訊來源。

    《推理》雜誌給予本土推理作家發表作品的平台,每本雜誌都有一至三篇的本土推理創作,二十多年下來就有幾百篇,等於是保存台灣本土原創推理小說的寶庫,若有學者要研究台灣推理小說史,這將是最佳的研究素材。可惜此刊已於2008年四月休刊。

    90年代晚期以後的網路世代,新興的網路逐漸取代了先前刊物的功能,網路世代造成推理迷之間互動頻繁、成立虛擬社群、Web2.0興起,從以往紙本的單方面傳輸進化到雙向的對話,推理知識也透過網路而容易取得。

    2003年,藍霄成立網站「blue的推理文學醫學院」,產生了許多閱讀社群,增加推理迷與出版社的互動與管道,彼此提供訊息,推理迷推荐好的作品給出版社,出版社也會參考意見與反應,加入出版策略中。

    由既晴號召的「台灣推理俱樂部」(現改名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自2003年起舉辦「人狼城文學獎」(2008年改名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也發掘了不少優秀作家如林斯諺、寵物先生(本名王建閔)。

    「推理文學研究會」於2008年4月成立,同時推出「十大必讀書單」及舉辦「第一屆推理小說評論獎」,期望吸引更多人從事推理小說評論,使愛好者得以跨越地理空間的限制相互交流討論。
20099月皇冠文化舉辦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立意在於鼓勵華文地區的推理小說創作與閱讀,因此產生了許多新秀創作家,同時也刺激產出許多傑出的作品,並加深一般大眾對推理文學的討論與重視。

臺灣各大學社團中,陸續也有推理小說研究社的成立,如:臺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成立於1996年9月,2012年8月《UNCUT臺政推理小說聯合社刊創刊號》出版;中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成立於2001年12月,2005年出版社刊《血色的邏輯:中正推理文學誌》,是台灣第一本公開流通的推理同人誌;臺北醫學院推理小說研究社於2005年創辦,社團推理小說創作集《永恆的陪伴》也於2007年6月正式發表。其它尚有政治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也都有相關社團的成立,對於推理小說的創作、發展與出版,無疑是注入新血與動力,更是促進、推動對臺灣推理文學的研究與探索一股助力。

參、台灣推理小說出版簡介

    臺灣的推理小說最早的出版紀錄,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只是欠缺一定的系統與脈絡,又因臺灣的政治體制改變與隔離,致使正在進行一種類型文學的開創無法延續,日治時期已有的推理小說出版也因此停擺。

    1951年時,有《偵探月刊》、《偵探之王》、《大偵探》等雜誌,內容多是翻譯美國通俗雜誌的短篇小說。

    1965-1974年東方出版社翻譯出版的《亞森羅蘋全集》《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誕生,並獲行政院新聞局推荐中小學生優良讀物。《亞森羅蘋全集》為當時台灣最受歡迎的兒童讀物之一,亞森羅蘋在台灣幾乎與福爾摩斯齊名,甚至因為亞森羅蘋推理小說作者莫理斯•盧布朗筆下刻意貶低福爾摩斯,在1990年代之前的台灣,亞森羅蘋的知名度遠高於福爾摩斯。

    東方出版社又在1960年代初期,推出了「世界少年文學選集」系列,其中間有推理小說。除此,其他出版社也有零星的出版過推理小說,只是因為沒有完整的出版概念,並未特別引起注意。

    1962年,《偵探》雜誌創刊,可能是目前資料所及最早的推理小說專門雜誌。書中多以歐美推理小說為主,雜以數篇日本推理小說,可惜不附作者姓名,也不附原文小說名稱,所以在追索其刊載的小說來歷格外困難。

    1968年,林佛兒創設了林白出版社,在臺灣推理出版史上,是個重量級的人物,被譽為「台灣推理小說第一人」。他不僅寫推理小說,創辦《推理雜誌》,後來還舉辦「林佛推理文學獎」,造就不少的新秀創作家,使推理小說逐漸為大眾所見而發展起來。

    臺灣的推理小說出版市場,一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有出版社針對推理小說進行推廣與出版計畫,也是從此時期開始,才有推理小說的固定讀者群。此時期是推理小說的黃金盛世,以《推理》雜誌為中心,林佛兒林白出版社1979年推出「推理小說書系」,就此展開當時台灣出版界最具企圖心的推理小說出版計畫,「推理小說」這個概念才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林白、星光出版社開始引進大量歐美推理小說,如艾勒裡•昆恩的大師級作品《X的悲劇》首度被臺灣讀者認識。當時以日本為轉口港,對歐美推理的引介是跟著日本出版趨勢而來,因此後來重心也漸漸轉移到日本,到皇冠出版赤川次郎系列作品時,到達巔峰。

    1983年,遠景出版社請三毛代言,出版《克莉絲蒂探案全集》,以套書概念銷售,接著1986年又出版《梅森探案》系列與1992年出版《柯賴二氏探案》,在當時可謂難得一見的出版景觀。

    《推理》月刊雜誌1984年11月創刊時,《偵探》雜誌尚在發行,以美國小說居多,但內容偏向罪案實錄,推理偵探類小說的反而少。

    《推理》雜誌以刊載推理小說與相關評論為主,在推理小說市場並未成形的當時,可以說身兼推廣者與傳播者二職。在總數共 282 期的雜誌當中,介紹許多稍後被台灣出版社相中,翻譯並出版單書的歐美日推理作家。

    此風潮形成,希代出版社也由傅博策劃及主編,推出三個推理小說書系:「日本十大推理名著全集」、「日本名探推理系列」、「日本推理名著大展」,共計33册。這些系列的書前,有總導讀,每一本也都有獨立的導讀,除了讓讀者看推理小說,並且提供必要的資訊給讀者。為了讓譯者對翻譯負責,書裡特別放了譯者介紹。

    志文出版社也于1987年至1989年間出版了新潮文庫的推理小說系列「新潮推理」與之後推出的「新潮短篇推理」,共出版12部作品。收錄作品皆為推理小說領域最為重要的作品,包括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共七冊(4部長篇與56篇短篇),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包含開創推理小說典範的〈莫爾格街兇殺案〉、〈瑪麗‧羅傑之謎〉、〈失竊的信函〉、〈汝即真兇〉與〈金甲蟲〉共五篇),另有犯罪小說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赫拉克雷斯的冒險》與《雲中謀殺疑案》兩部白羅探案,以及莫里斯‧盧布朗《怪盜亞森‧羅蘋》與《羅蘋的告白》,此12部作品目前皆有新譯本,後來,遠流出版社出版了《阿嘉莎‧克莉絲蒂全集》與小知堂出版社出版了《莫里斯‧盧布朗全集》。

    這些作品或被重譯推出,或被引進更多的作品,或被推出全集,可見得這幾位作者受重視的程度,當年出版的選書實無愧「世界推理」之名。

    1990年代初期,受「著作權法」的影響,臺灣出版界受到不小的衝擊,推理小說開始被出版社正視,願意給予出版的空間與用心經營,過去的拼裝書系不再多見。

    1993年,小知堂出版社加入推理小說出版市場,推出席尼.薛爾頓的推理小說系列,後又陸續每年推出一個推理小說系列,如1994年「梅西.米勒偵探系列」,1995年《天才妙探》系列,1996年《金絲梅芳探案》。

    1990年代末期,開始的新一波浪潮,不論量、水平與市場都更加成熟,如臉譜、獨步文化等出版社開始有系列地經營,不僅呈現了日本、歐美等各國作品百花齊放的廣闊視野,在完整的導讀之下,讀者的知識也更厚實。後來,日系推理小說在台灣的出版市場,僅存獨步和皇冠兩家出版社。

     2021世紀交接之際,當時以推理小說為主要商品的大公司有臉譜和遠流兩家出版社。臉譜出版社成立於1998年,以引薦歐美作家為出版方針。遠流出版社1997年開始,到2005年,在推理傳教士詹宏志的策劃之下,耗時八年,精選1885年至1994年間歐美間最具經典地位的101部推理鉅著,名為「謀殺專門店」叢書。詹宏志以其編輯專業,為每一本書親撰導讀,不在一般通路販售,只販售給會員,是華文出版界最大規模、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的推理小說,在華文出版史上,是最重要也是最珍貴的的百年推理經典系列精選的壯舉。

    2001年底,小知堂文化率先以〈黑色書房〉書系進入市場,打頭陣的是祖師爺級的《愛倫坡恐怖小說集》。自20048月至200610月,出版了台灣推理小說Mystery Eye書系,讓台灣的創作新秀能有發表本土推理小說的園地。共出版了6部長篇推理小說,1部推理短篇集,合計7部作品,內容涵蓋推理、懸疑、心理、驚悚等元素,在思維和情境上為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可謂相當具有出版企圖,可惜後續出版計畫並未能持續。

    明日工作室出版之台灣推理小說書系,2006年4月起以口袋書形式發行,但口袋便利書常被視為一種消耗品,看過即丟,加上沒有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圖書館一旦不典藏,多年以後恐怕搜尋不易,不利於台灣推理創作作品的保存。

肆、結語

    綜觀臺灣推理小說的發展與出版概況,我們可以發現,推理小說在漫長的時間河裡,整個創作與出版過程,是集眾人奉獻心力與生命而成,是漸為出版界與讀者群所重視、認同、參與,而茁壯成林的。

    在今天這種各項科技進步發達,分門別類愈細、研究分工愈精密的時代,我們欣見在文學領域的通俗小說中,獨樹一幟的推理小說,愈益的受重視而蓬勃,或是往下紮根,出版兒童圖書,從小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或是往學術研究的探討延伸,期使推理文學能有更豐富的內涵與生命,或是往上開枝散葉,在「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科學佐證與邏輯推演的蔓衍下,能有更多的人進入推理小說的世界,或創作、出版,或閱讀、研究,使推理小說擁有不絕的泉源與活力。


伍、參考書目:
1.費俠莉(Charlotte Fruth )等著,《讓證據說話.對話篇》,臺北:麥田出版, 2001年
2.李佳玲,《80年代台日推理小說的社會派交會 ---- 以松本清張與林佛兒的創作為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12年。
3.呂淳鈺,〈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頁164-186。
4.陳國偉,〈本土推理.百年孤寂—台灣推理小說發展概論〉,《文訊》,269期,頁53-61,2008年3月。
5.金儒農,〈喧囂以前—台灣推理小說出版概況〉,《文訊》,269期,頁62-67,2008年3月。
6.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電子報:鹿鳴
7.推理小說:維基百科
11.中時電子報:藝文新聞
12.好讀書櫃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白部「的」和彳部「得」的用法分辨

最近,上國語課的語文天地部分,上到白部「的」和彳部「得」的用法,大部分的孩子經我的解釋,不太會用錯,在此把小小的心得貼出來與大家分享,可能有助於需要了解的人。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訣竅,其中也許有精深的學問,但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語用習慣,「大~致~上」還行得通啦!

之前,還有「地」、「底」˙ㄉㄜ的用法,多用在古文或詩詞裡,今人少用。故教育部取消此二字的用法,用白部「的」取代,如此一來,就只剩兩種「˙ㄉㄜ」,只要稍微用心,也就更容易分辨而不容易出錯。

◎得:加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得」後面要加「怎麼樣」,這個「怎麼樣」是用來修飾前面的動詞或形容詞。

1.動詞 + 得 + 形容詞
飛得高、跳得遠、吃得飽、跑得快、演得精采、說得口沫橫飛……。

「˙ㄉㄜ」的後面,可以加上「很」字,還有加強程度的「非常」、「十分」……,通常都是「得」。

教孩子比較容易記住的原因是:「很」也是「彳」部。

2.動詞 + 得 + 副詞
看得見、聽得到、睡得著、吃得下、算得上、說得出、過得去、進得來、拿得起、來得及、嚇得(半)死……。

可以把「˙ㄉㄜ」替換成「不」字,通常也是「得」。

3.形容詞 + 得 + 副詞
緊張得要命,樂得不得了,凶得很、美得冒泡……。

固定用「得」的語詞:覺得、記得、曉得、捨得……。
似乎隱含「ㄉㄜˊ得到」的意思在裡面。

除此,一般而言,用「的」的時候多得多。


====
以上,不知會不會太草率了?不知有沒有例外的?
有點小擔心ing~~~

呃~~~至於稍微艱深一點的,咱們就不討論了嘿!(避重就輕ing~~)

Ex.1.高興得合不攏嘴>>>高興得 + 怎麼樣
    高興的跳起來>>>>>高興的 + 做了另一件事

   2.傷心得泣不成聲>>>傷心得 + 怎麼樣
     傷心的哭了>>>>>>>傷心的 + 做了另一件事

   3.害羞得臉都紅了>>>>>>>>>害羞得 + 怎麼樣
     害羞的把頭低了下來>>>>>害羞的 + 做了另一件事

   4.鬧得滿城風風雨雨>>>鬧得 + 怎麼樣

     美得像天仙一樣>>>>>美得 + 怎麼樣

曾有人建議用閩語「ㄍㄚ得」和「ㄝˇ的」來分辨, 我曾試過,與上述用法大略等同,也有些不適用,這可得要請教專家才行。故未對孩子們提及,以免混淆了。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注音符號教學遇到的一些小問題與大學問





























前幾日,富亮拿了一張小紙條給我看,上面寫著:
ㄈㄥ和 ㄆㄨㄛˊ兩個注音。我問他什麼事?他的嘴裡嘟嘟囔囔地說了一些話,我沒聽懂。後來問了富亮爸比才知道,富亮想問的問題是什麼。
原來,富亮想問的是:為什麼ㄈㄥ不讀做 ㄈㄨㄥ? ㄆㄛˊ不讀做ㄆㄨㄛˊ?
哦~~~~這可是「大哉問」呢!

====

教了若干屆的低年級學生,這個問題時常遇見,就如同聲調符號的書寫位置一樣,總是反覆地在教學進行時被提出。

聲調符號的書寫位置,一般只知道要書寫在字音的右邊,卻不知實際上是有規定的。























依據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聲調說明表》,聲調符號正確標注的位置,應是在字音最後一個符號的「右上角」。如:













而且聲調符號寫法為:上挑、短鉤上挑、下撇。
是參考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標調號的。















雖然有朋友認為,注音符號只是一種輔助學習的工具,不必刻意要求,但是身為教學者,卻有告知孩子們的義務。雖然不能與世界學習語文用的羅馬拼音接軌,但絕無僅有的學習中文工具「注音符號」,說來也可算是獨特的文化資產,發明這些注音符號的先輩們真是了不起,在推展語言溝通與教育普及上,真的功不可沒。


另:
有朋友問及: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與撮口呼之意,順此一提。
這四種「呼」只是聲韻學上韻母的分類。
◎開口呼:國音學上指沒有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ㄧ、ㄨ、ㄩ的韻母。發音時雙脣開展,故稱為「開口呼」。簡單的說,就是沒有和一 、ㄨ、ㄩ拼音的字音。如:包、爬、坡、喝等。
◎齊齒呼:聲韻學上指有介音一或主要元音為一的韻母。如:妖(ㄧㄠ)、接(ㄐㄧㄝ)、漆(ㄑㄧ)等。
◎合口呼:字音裡有ㄨ介音或主要元音為ㄨ。如:歡(ㄏㄨㄢ)、忽(ㄏㄨ)、彎(ㄨㄢ)。稱為「合口呼」。簡稱為「合口」。
◎撮(ㄘㄨㄛ)口呼:音韻學上的四呼之一。指有介音ㄩ或主要元音為ㄩ之韻母。如:約(ㄩㄝ)、居(ㄐㄩ)。

====

可是富亮提出的問題,卻不僅是「規定」不能拼音而已,實際上已經是聲韻學、語音學相關的問題了。
依個人所學與經驗,「ㄅㄆㄇㄈ」之所以不和ㄨ介音的韻母拼音,可能和雙脣、脣齒的發音部位或語音的流變有關。

如:
東ㄉㄨㄥ,ㄨ介音弱化,跟著ㄥ轉變成/ong/音,與登ㄉㄥ的讀音有別。

剝ㄅㄨㄛ,ㄨ介音弱化,(或根本就不曾有過此音,因為不好發音。)讀成ㄅㄛ,聲音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補充:100.10.24
風ㄈㄥ發音同東ㄉㄨㄥ,卻為何不拼音成ㄈㄨㄥ?原因可能也與「剝」同,ㄈㄥ和ㄈㄨㄥ,音近似而無大差別,而取其易者。

而當發音如:ㄊㄨㄛ、ㄓㄨㄛ等有ㄨ介音時,你會發現發音部位的雙脣是噘出來的;當發音如:ㄅㄛ、ㄇㄛ等無ㄨ介音時,雙脣卻不需噘出來。

語音的發展會受地方語言的影響而改變,如台灣語言裡沒有捲舌音ㄓ、ㄔ、ㄕ、ㄖ,這幾個注音符號的相關字也有明顯字音的轉變,轉變成沒捲得透,比ㄗ、ㄘ、ㄙ稍捲一些而已,甚或已有二者不分的情況出現。
ㄖㄣˊ的字音已有部分的孩子發音成ㄌㄣˊ,在大人的世界裡尤然。老師除了在教學時,「努力」(哈!)指導孩子們的發音咬字正確外,別無他法,畢竟「語言」會隨著時空的流轉,做它適度的調整與發展的。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真是對不起老師,所學不精。
汗ing~~。
若有專家、學者、前輩、先進或同好者,知其所以,也歡迎共同討論,不吝賜教,不勝感激!
謝謝!


2011/10/22 15:57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台灣古典詩:撫琴 / 清.林占梅--試譯與賞析


林占梅(1821~1868),幼名清江,字雪村,號鶴山,又作鶴珊,別號巢松道人。淡水竹塹(新竹)人。是清道光、同治年間台灣巨富。生性豪爽,關懷社稷,鴉片戰爭時,曾捐銀萬兩協助國防。同治時,戴潮春作亂 ,又集合地方,籌辦團練以抵抗亂匪。

道光21年(1841),因捐防雞籠英軍之犯,獲貢生加道銜;
道光23年(1843),因捐防八里坌,獲知府即選;
道光24年(1844),募勇扼守大甲溪,絕嘉、彰各邑漳泉械鬥蔓延,賞戴花翎;
咸豐 3年(1853),林恭事變,協辦全臺團練,捐津米三千石,准簡用浙江道;
咸豐 4年(1854),克復艇匪黃位之亂,加鹽運使銜;
同治元年(1860),毀家紓難,協助朝廷平戴潮春事件有功,加布政使銜。

占梅風雅成性,工詩書畫,平日好吟詠,精音樂,善撫琴,極享林泉詩酒之樂。文學造詣高,詩歌尤負盛名。軍興之時,文移批答多出其手;暇則彈琴歌詠,若無事然。手築潛園,創立「梅社」,樽酒論文,訪客常滿座。

他的詩作甚多,約有一千九百餘首,以五律最佳,七律次之。其詩集名曰《潛園琴餘草》。多詠骨肉親友、園居、遊歷、時事、興懷之作,也有若干觸景傷情、追遠懷舊之篇什。
五言古、近體,善摹難狀之景,達難顯之情。
作品風格多樣,平易曉暢法白居易,感時憂國似陸放翁,傷感興懷如吳梅村。臺澎道徐宗幹評其詩「和靜清遠、古澹恬逸」、「詩味多琴味」。

=====
◎台灣古典詩


撫琴 / 清.林占梅 夜靜碧天淨,萬籟響沉沉。
捲簾佇明月,焚香調素琴。
泠泠七絃趣,山水始同心。
聲希而味淡,俗耳無知音。
顧我獨樂此,摩挲情更深。
一彈滌塵慮,再鼓發清吟。
朝遊共一輿,夜眠共一衾。
晨夕永不離,生死盟誠忱。
興至作「三弄」,趺石坐松林。
遠招雲間鶴,飄然落前岑。

攜琴騎鶴去,天風盪虛襟。
汗漫九垓上,高蹤誰能尋。
=====
林占梅善琴,每藉以自遣,他的詩集《潛園琴餘草》,稿本未定卷次,採編年方式,依序錄存。若依此,則此詩約為作者于咸豐四年所作。
.
林占梅最有名的癖好就是雅好鳴琴,不但買琴、撫琴,抱琴而眠,還製作琴形匾額,把詩集取名為《潛園琴餘草》。尤其不惜以鉅資買琴,幾乎到了「捐產」的程度。
.
林占梅所擁有的琴數不詳,目前可考者有四,一是「清夜遞鐘」,一是「萬壑松」,「漱玉」、「幽澗泉」及數張無名的古琴,其中又以「萬壑松」為其最愛,特撰〈自題萬壑松古琴歌〉,道盡了他對此琴的珍愛。
.
道光三十年,林占梅託友人在福州購得「萬壑松」唐琴,上有銘文記載:「此琴製自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迄今「萬壑松」唐琴已有千年以上的琴齡,是一張仲尼式的古琴,上刻有「萬壑松」三字篆文,又有「神而明之」四字篆文。
.
林占梅的《潛園琴餘草》中以詠琴為主的詩篇頗多,如〈月下彈琴〉、〈自題萬壑松古琴歌〉、〈題清夜遞鐘古琴背〉、〈題自畫梅花月夜鳴琴小照〉、〈撫琴〉、〈聽琴〉、〈琴曲〉、〈夜同戴芝軒煮茗彈琴即事〉、〈辨琴書屋即事〉、〈攜琴〉、〈鳴琴曲次朱竹垞先生聽韓七山人彈琴原韻〉、〈再題鐫漱玉琴〉、〈對琴書嘆〉等等,可見林氏愛琴之一班,彈琴已融合在他的園林生活中。
.
【試譯及賞析】
本詩之翻譯與賞析為本人淺學之試作,不盡完善,尚祈先進指導與包容。
若欲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以示尊重,謝謝您!
.
◎撫琴 / 清.林占梅
夜靜碧天淨,萬籟響沉沉。
在寂靜的深夜裡,碧藍的天也因而潔淨,
大地隱隱有著幽渺而深沉的聲音。
作者先用此兩句,刻劃外在的情境,四處雖寂靜,大自然仍有它的氣息。

捲簾佇明月,焚香調素琴。
我捲起門簾獨立,盼望著明月出現,
再焚起了爐香,撥弄著簡樸的古琴。
「佇」有久立、等待、盼望之意,此處可用雙重意思來解釋。表示期待明月出現已久,也表示對知音出現期待已久。
然後由外景,拉到近景:看似有點百無聊賴般的捲簾、焚香、調琴,其實是別有心情的。


泠泠七絃趣,山水始同心。
泠泠的琴聲,悠揚自然的情趣,
只有山水才能與它有同樣的心境啊!
〈聽彈琴〉/ 唐.劉長卿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不多彈。
作者藉此詩意表己意,以明心志。


此處雖說「琴聲唯有山水與之同心」,實際上意思即是「唯有我與琴聲同心」,也「唯有山水與我同心」。

聲希而味淡,俗耳無知音。
這種聲音是少有而不多見,興味恬靜而安然淡泊,
可惜俗世中,卻沒有聽得懂其中情境的知心朋友。

聲希而味淡,曲高而和寡,一般世俗的人很難聽得懂琴聲箇中真味,知音自然少,也難怪作者會作如此之感慨。

顧我獨樂此,摩挲情更深。 但是我獨自享受聆聽音樂的樂趣,
輕柔地撫弄琴絃,使我對它更加鍾情。
因苦無知音,作者只好寄情琴韻。琴聲能暢達作者心意,使作者能藉由彈琴抒發情感,寄託心志,在撥弄之間,對古琴更加鍾情與愛惜了。
一彈滌塵慮,再鼓發清吟。
輕彈一曲,可以洗滌心慮、摒除俗世的雜念;
再彈,可以興起潔淨、清純的吟詠歌唱。
作者訴說初彈琴時,可以讓人心靈得以沉靜,再彈琴時,可以使人吟唱,抒發心緒,胸中得以清明。
☉鼓琴:指彈琴。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朝遊共一輿,夜眠共一衾。
白天帶著它共乘一車轎交遊來往,
夜晚與橫擺平放的琴共蓋一床大被子入眠。

作者因對古琴極為喜愛,早晚不離身,出門必攜琴同車交遊來往,甚至連夜晚也必與古琴同眠。
晨夕永不離,生死盟誠忱。
從早晨到黃昏,時時刻刻永遠不分離,
堅貞不移,至死不變的盟記表達真誠的心意。
作者待琴如此情深義重,早晚不離,猶如與琴盟約,至死不移。
興至作「三弄」,趺石坐松林。
愉悅的情致來時,彈一曲「梅花三弄」,
盤腿坐在松林裡的石頭上。
〈聞笛〉之二 / 唐.趙嘏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
曲罷不知人在否?餘音嘹喨尚飄空。

*據《晉書.列傳》記載,桓伊擅長音樂,因肥水之戰立了大功,謙恭淡泊的性情始終沒有改變。曾紆尊降貴下車為王徽之作三調(清調、平調、側調的合稱),更顯其度量寬弘。

作者暗寫自己有著如桓伊這般的胸襟。
而「趺坐松林」又隱與前句「泠泠七絃」相偕,對照劉禹錫〈彈琴〉:「靜聽松風寒」有意旨心境相通之趣。

遠招雲間鶴,飄然落前岑。
招來遠在雲間裡的白鶴,
飄然若仙的停落在前頭小而高的山頂上。
作者有志學宋孤山處士林和靖種梅、養鶴,原欲於潛園中闢一境,山環水繞,有孤山小丘,種百樹梅,建放鶴亭,曰梅鶴書屋,惜均未能實現。
.

孤山在浙江杭州,曾是北宋詩人林和靖種梅養鶴隱居的地方。
.
作者曾作詩〈讀家和靖公書孤山隱居壁次韻題青草湖孤山別業〉:
山水未深猿鳥少,幽清人境便為居。
雖睽天竺三千里,此亦孤山可結廬。

攜琴騎鶴去,天風盪虛襟。
且讓我帶著琴,騎著鶴,離開塵世,升天成仙去,
天風鼓盪著我了無牽掛的胸襟。


汗漫九垓上,高蹤誰能尋? 在渺茫無邊的九重天,

誰能找尋得到我高潔言行的蹤跡呢?

作者感慨在浩瀚的天地間,要到何處才能找得到像他一般高尚情操的的知音呢?
.
.
參考資料:
◎臺灣文學讀本 / 田啟文 等編著.--初版.--臺北市:五南, 2005[民94]
◎林占梅傳 / 林文龍 著.--第一版 .--南投市:省文獻會, 民87
◎北郭園詩鈔 潛園琴餘草簡編 / 鄭用錫 著.--南投市:省文獻會, 民82
◎台灣古典詩析賞 / 陳春城 編著.--初版.--高雄市:河畔, 民93